中新網10月29日電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于本周在北京召開。境外媒體關注稱,“十三五”是沖刺小康社會的最后一個五年計劃。而在這個總時間表之下,中國在經濟、民生、政治、軍事諸多領域都將由一系列時間表推進落實和達成目標。這些都關乎習近平所提出的“四個全面”總體方略。
香港《大公報》29日文章分析,經濟和民生方面無疑是“十三五”規劃的重點。作為區域經濟三大戰略的“一帶一路”、京津冀協同發展、長江經濟帶將在“十三五”迎來全面鋪開發展的新時期,有關的時間表也陸續出臺。《標準聯通“一帶一路”行動計劃(2015-2017)》確定將著力在十個方面開展工作,以更好地支撐服務“走出去”。
京津冀三省市相繼出臺貫徹《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》的意見,如北京就提出將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,在2017年取得明顯成效;控疏雙管齊下,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萬以內,中心城區力爭疏解15%人口。
在“互聯網+”的大背景下,《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》則明確,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;2020年底前,逐步實現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政府數據向社會開放,這將是便利民眾、促進經濟轉型、提速政務信息化升級的多贏舉措。
分析指出,許多民生領域的改革同樣需在“十三五”尋求突破。《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(2015-2020年)》指出,預計到2020年人口規模將超過14億人,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。
該文稱,“十三五”規劃還將在國防建設、黨的建設方面著墨。今年9月3日習近平在抗戰勝利大閱兵時宣布裁軍30萬,這一目標將在2017年底前完成。中共歷史上第一個“黨規”五年規劃 《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(2013-2017年)》的目標是,到2017年基本形成適應管黨治黨需要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框架,使權力運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約和監督。
文章認為,這些時間表,乃是“十三五”期間的一個個軍令狀,也反應了“十三五”規劃的豐富性和繁重性,也都是支撐起“十三五”戰略機遇期的支點。
市場經濟下的規劃指標
香港《文匯報》29日文章稱,自從改革開放以來,政府的經濟職能已經作出很大的改變。市場經濟已經是主導,即使是國家投資也采用企業經營管理的模式。政府主要負責提供公共產品,特別是全國的基礎建設,例如高鐵。
文章表示,過去的五年計劃對于每個產業的生產量、流通及分配都定得很死,現在都放到市場去。過去的國民經濟投資總額主要靠政府,因此,政府財政很多用于投資。由于市場發揮經濟發展的作用,自“十一五”開始,改計劃為規劃,過去的硬指標很多成為指導性指標。
美國《世界日報》社論稱,預料五中全會重點將圍繞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“新常態”來制定,繼續轉變增長模式,減輕對出口和對基礎設施和工業領域廣泛投資的依賴,轉向更可持續的消費主導型增長模式。全會還可能討論提振經濟增長的短期措施。
《文匯報》28日文章稱,吸取過去國家規劃經濟的經驗和教訓,經濟學家建議,“十三五”規劃對競爭性領域應盡可能不規劃或少規劃,尤其應減少規劃具體產業和項目,轉而重點優先實施創新規劃,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規劃,從而推進經濟社會轉型。
“十三五”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、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樊綱認為,過去政府推出的一些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,通過扶持生產、扶持技術、扶持供給,往往忽視需求,結果造成了市場的嚴重不平衡。
樊綱建議,今后政府不應扶持特定產業,應更多實施普惠式的政策,鼓勵各行各業應用新技術,發明新技術,提升競爭力,提升產業生產能力。